新闻报道 News report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新闻报道

【巅峰对话】《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2021》隆重发布,编写组组长牛晓辉教授接受采访

点击数 字体:

1.png

2021年4月23日~24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其中,《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2021》也在本次指南发布会上隆重推出,本指南由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主持编写。会场上数位专家梳理了本指南的更新要点。

软组织肉瘤指南的诊断更新亮点有哪些?内科治疗有哪些变化?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就以上问题答疑解惑。

2.png

牛晓辉

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保肢协会(ISOLS)中国区唯一Board Member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理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

亚太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APMSTS)常务理事

东亚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组(EAMOG)前主席、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担任34家SCI期刊审稿专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62篇,其中SCI文章44篇分子诊断和PET-CT促进软组织肉瘤诊断水平提高。

牛晓辉教授:软组织肉瘤发病率并不高,但是囊括了50种以上亚型,这些亚型都来源于中胚层,生物学特性和生长方式各不相同,对于治疗的反应和预后也不一样。如何区分这些肿瘤,将各自特性与后续治疗建立良好联系,最终的进步都要集中于诊断水平的提高。此外,诊断的提高不仅仅拘泥于显微镜下的组织形态特点和免疫组化,分子诊断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分子诊断能够把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联合在一起。因此,病理学诊断部分成为最大的更新部分——新增了分子诊断,二代测序(NGS)等内容,不同的基因突变界定了不同肿瘤。例如既往认为小圆细胞肿瘤是尤文肉瘤或神经外胚层来源肿瘤,而现在根据基因变化将其分成了四种亚型,虽然这四种亚型都是使用VAC/IE的治疗方式,但是可以清楚地分辨这四种亚型的治疗反应不一样,需针对性调整治疗强度才能达到更好地疗效。

近几年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上,最大的贡献是PET-CT的出现。既往使用X光片、核磁或CT虽可了解肿瘤的位置,但是无法确定其恶性程度及活性。但PET-CT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高负荷性肿瘤通常伴有功能上的异常,PET-CT用数字化方法把PET的功能成像结果和CT结果融合在一起,清晰地在解剖结构上标出功能异常的位置。不仅如此,PET-CT还可同时判断肿瘤是单发、多发还是已经出现了转移,为肿瘤分期诊断提供很大帮助。因此,总体而言,PET-CT是影像学诊断上一个较好的方法。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更新靶向、化疗、免疫方案

牛晓辉教授:软组织肉瘤治疗上,以多柔比星为主的全身治疗仍是基石性方案。但是经过标准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晚期软组织肉瘤,也就是说晚期软组织肉瘤的二线治疗中,安罗替尼从Ⅲ级推荐上升为Ⅰ级推荐。而这一推荐方案的调整是基于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可证实在二线药物中安罗替尼疗效突出并可视为二线治疗的首选药物。此外,不同亚型的肉瘤对化疗方案敏感程度不同,新版指南根据肿瘤类型调整了化疗方案。再者,免疫治疗在软组织肉瘤中方兴未艾。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软组织肉瘤治疗中有一些亮点,但距离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仍有差距。因此,今年新版指南除了在多形性未分化软组织肉瘤中根据证据有所推荐外,其它肿瘤还在等待临床试验结果带来更多证据。

借鉴“大”瘤种治疗经验,推进肉瘤药物研究

牛晓辉教授:软组织肉瘤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发病率低,研究对象少,研究经费有限。但是这些仍然不能限制肿瘤学的发展。当一个新型治疗方法出现时,大瘤种中的优先尝试也提供了治疗经验。例如在NTRK、ALK等篮子试验中,可以筛选出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合适药物。对于上皮样软组织肉瘤和去分化软骨肉瘤等类型中,已经有CDK4抑制剂等很多靶向药物的应用。这种进步既获益于药物的发展,也获益于药物在其它瘤种中的研究。所以要更多地学习其他瘤种中得到的治疗经验和药物机制,去研究肉瘤是否也具有相同机制,这也是肉瘤得到新药治疗的捷径。

内容来源丨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上一篇: 【安全保障】北京积水潭医院多部门联合开展五一节前安全检查活动

下一篇: 【党史回眸】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号召“打到南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