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世界预防自杀日丨预防自杀,先读懂他们的求救信号
2023年9月10日是第20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行动创造希望”。
自杀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为了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呼吁各国政府、预防自杀协会和机构、当地社区、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加入到当天的各项地方性行动中,共同提高公众对自杀问题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杀率的意识,以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预防自杀行为的行动无论大小,都可以为那些正在挣扎的人们带来希望。
自杀的3个心理阶段
自杀多是因丧失处理生活压力的能力,陷入危机时发生的一种冲动行为。从有自杀想法到实施会经过3个心理阶段:纠结挣扎期,呼救期和平静期。导致出现自杀行为,多与遗传、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创伤后精神心理障碍、长期人际关系困扰以及经济社会压力多因素等相关。
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对人具有威胁性会造成较明显和较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
识别自杀“信号”
大部分自杀行动在实施前,会有一些“信号”释放,如反复出现的自杀意念,言语上的表露,严重的自伤、自残行为,交代后事写遗书,做自杀计划或自杀未遂,反常的言谈举止,消极悲观厌世的情绪状态等。身边的亲友如能及时觉察和识别这些信号,就有可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能降低自杀风险的干预措施
对于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降低自杀风险主要方法是积极干预,给予陪伴及倾听,撤离危险环境、远离获取造成伤害物品,避免独处,警惕突然改变的言行举止。
关注青少年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青少年抑郁焦虑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为持续两周或更长时间的抑郁症状。除抑郁情绪外,常伴有思维迟缓、负性认知模式、自我伤害、自杀观念或行为精神病性症状、睡眠障碍、精神运动性迟滞或焦虑、精力衰退、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的症状群。
家长和老师应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时候,更应该提高预防意识,及时就诊。非自杀性自伤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或想法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不仅给躯体造成伤害,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父母及亲友要把自伤看做青少年无声的“求助”或“呼喊”,予以关注并及时干预。
研究表明,谈论自杀并不会增加自杀风险,如果潜在自杀者能够把自己的内心情绪充分地表达出来,会降低自杀风险。鼓励及陪伴潜在自杀者尽快到精神心理专科门诊或医院就诊,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用爱挽救生命。
救助热线
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800-810-1117;010-82951332 (24小时)
希望24热线-Life Crisis Interrupt:400-161-9995 (24小时)
全国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12355
全国妇女儿童心理咨询热线:12338
全国心理卫生热线:12320
编排丨于淼
校对丨于淼 张驰 陈梓凡
审核丨靳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