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 · 征程】老门诊楼的故事
老门诊楼的故事
我是二十三年前入职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是“香港回归”时期的新人。刚来医院时,门诊楼已经挺立了四十一年,修建初始的门诊服务量是500人次/每天。后来门诊楼历经多次小改造和一次大改造,大改造是增加了北侧的新骨科门诊、两部直梯、一部滚梯,改造后医院门诊服务量不断增加。
现在来判断门诊楼新旧区域有个简单的办法:看地面。凡是地面呈现暗红色水磨石的都来自建院初期的1956年,那种红色加白色的地面每每总让我想起两件事。一件让我想起马克思求学的图书馆,这发生在走过老骨科门诊时。细心的人能发现这部分的地面普遍已经下陷,咱们骨科门诊地面因病人聚集,久而久之都被患者踩下陷了;而据说马克思读书时习惯用一直脚带动皮鞋摩擦地面,久而久之,地面被他“刮出”一个凹陷;另一个联想与一种食物有关,老门诊楼其他地方一经水洗,透亮的暗红+小白方块真和哈尔滨红肠相仿。
口腔科老诊区的水磨石地面
来医院不久发生了一件大事儿,就是门诊楼南墙挂牌。那时候小不懂事,不太关注医院墙上挂什么牌子,难道“北京积水潭医院“名字还不够响?那天一大早就被充当背景墙在门诊楼南广场列队,领导说什么真没听清楚,就知道是挂牌,挂的是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院的牌子,后来门诊楼上的牌子越挂越多。
诊室加装隔断
刚来的时候,门诊楼四楼还是个大礼堂,还没血透室什么事儿。那时医院组织的各种汇演常在此处举办,有一年内科分会似乎是唱《过雪山草地》,全都戴八角帽穿灰军装,前排领唱的是梁学亚主任和张虹主任,他们队伍壮观,气势如虹。
门诊楼前的老合影
门诊楼以前只有一部电梯,就是门诊楼中间步行梯西侧那部,而步行梯这侧的电梯是后来加装的,想想这部在步行梯间隙中强自改建的电梯,我就对当时的基建充满敬意,太像我们口腔医生了,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门诊楼两侧的卫生间是改造增容过的,以前只有现在一半大小,后来从一层扩大到四层。而检验科以前也不在门诊,这块地方主要是以前耳鼻喉科、眼科的门诊再加病房楼和门诊楼连廊加一层的结果,加这一加层以前安置过神经外科,后来是眼科、耳鼻喉加神外同时腾退交给检验科,再次对我院基建充满敬意。
门诊楼四层建院30周年大会
时过境迁,门诊楼早已经和建院初期不一致,也比二十三年前有很大的扩充,门诊量已经是数千人次。门诊楼的变迁见证了一代代积医人的奋斗成长,也成为医院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
下一篇: 【回望 · 征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