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便民服务 >> 专家讲健康 > 正文

【骨质疏松诊疗研究中心科普周】人老骨松?四招教您强健骨骼

发布时间:2021-10-04点击数 字体: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些人弯腰驼背、走路不稳、反复骨折,老百姓说这是“骨头酥了”,其实罪魁祸首是骨质疏松症。医生在临床中发现,骨质疏松症更偏爱中老年朋友。今天通过病例,跟大家聊一聊中老年朋友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病例1

今年年初的雪下得很大,55岁的王女士出门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倒时,她下意识地用手撑了一下身体,虽然没怎么用力,却导致前臂骨折。拍片时,大夫说她有比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幸亏是手臂骨折,医生可以使用手法复位,如果是大腿或髋部骨折麻烦可就大了。

病例2

78岁的张大爷平时有糖尿病、老慢支,规律治疗后,平时买菜、遛弯都没问题。有一天张大爷在家不小心跌倒了,他大胯疼痛难忍、爬不起来,家人赶忙送到了医院。原来,张大爷左股骨颈骨折了!所幸的是,张大爷2天之内就做了手术,大夫反复叮嘱他,发生一次髋部脆性骨折就是严重的骨质疏松,要马上开始骨质疏松治疗、预防再次骨折!

骨质疏松早期并非无迹可寻

建造一座结实耐用的高楼,需要质量好且充足的建筑材料,还需要合理的建筑结构。我们的骨骼就好比一座高楼,建造这座“高楼”的材料就是矿盐和蛋白质,骨骼的结构我们称之为骨微结构。骨骼这座“高楼”中,无论是建筑材料少了,还是结构出了问题,都会导致骨骼强度下降,容易骨折。

a2.png

在医学上,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而导致的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之时,就是发生脆性骨折之日。所以骨质疏松症也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实在早期,身体会发出一些提示信号。比如,四肢或腰背部疼痛;身高下降3厘米以上;出现驼背等骨骼畸形;跌倒或日常活动即引发骨折等。这些情况提示我们骨健康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

为何中老年人更易骨丢失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数据: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患病率达32%,在这其中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5倍!为什么骨质疏松症偏爱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女性?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女性和男性相比,在生命周期的任何时段,骨量都低于男性。骨量是反映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所以“娇柔似水”的女性更容易被骨质疏松所累。

其次,人体内的雄激素和雌激素都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可以避免骨量随年龄增长而过快丢失。生理情况下,女性从更年期开始到绝经后10年的时间内,雌激素开始波动性下降,它对骨骼的保护作用随之消失、出现骨量的快速丢失。男性虽没有这个快速丢失的过程,但日益下降的雄激素、不良的生活方式或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服用相关药物等,均可促进骨量丢失。

预防骨质疏松从娃娃抓起

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常见骨折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足踝、肋骨和骨盆等。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再骨折风险显著增加。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以内,约20%的老年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即使手术顺利仍有约50%的患者致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然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获得较高的峰值骨量和减慢骨量丢失,所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预防骨质疏松小贴士

大部分人认为,防治骨质疏松不就是补钙补维生素D吗?可是,好多患者天天吃钙片,咋还骨折了呢?那中老年朋友如何做到既享受生活又注重保养呢?在这里有几点要提醒大家:

1重视营养、充足日照。

日常膳食中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钙,有利于强健骨骼。建议中老年人和妊娠、哺乳女性多喝牛奶,推荐每天摄入牛奶3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如果不够则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多多日晒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有利于钙吸收。建议上午1100到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min,每周2次,充足的维生素D对于强健肌肉、调节心情以及预防某些其他疾病都有一定的作用。

2规律运动、戒除不良习惯。

运动对于维持正常肌力和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还可改善机体敏捷性和平衡性,减少跌倒风险。如果身体条件不好,也可以做一些强度低的阻抗运动,即通常所说的力量训练,如腿部带有阻力的屈伸、上举胳膊、腰部肌肉锻炼等。

当代的年轻人群,减肥、熬夜、咖啡、外卖、久坐充斥着生活,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建议青年人群也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以构建充足的骨量储备。

3警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

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时,我们需要警惕那些会影响骨健康的疾病,避免顾此失彼,延误了治疗时机。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包括:多种内分泌疾病(如性腺功能减退症、甲旁亢、甲亢、糖尿病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胃肠道疾病(如炎性肠病、乳糜泻等)、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神经肌肉疾病(如癫痫、帕金森、卒中等)、慢性肾脏病及心肺疾病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4合理应用抗骨质疏松的武器

40岁以上人群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常规体检中最好有一次骨密度检查。若骨密度正常,可5年后再测。绝经期女性,建议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以监测骨量丢失速度。

针对已有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开始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骨骼“节流”药物,也就是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地舒单抗等多种药物;还有骨骼“开源”药物,也就是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包括甲状旁腺激素氨基端片段、维生素K等药物。

任时光荏苒,唯骨骼可固。尽管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群的严重健康挑战,但积极的生活方式、强有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激发我们的骨骼潜能、重塑骨骼健康。

作者简介

a5.jpeg

徐晓杰

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医师 内分泌博士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获内分泌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骨质疏松症、成骨不全症等遗传代谢性骨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治疗。

出诊时间: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内分泌科,周五下午

文丨内分泌科 徐晓杰

图丨网络

编辑丨靳晓方 于淼


上一篇: 【骨质疏松诊疗研究中心科普周】关注老年人骨质疏松,远离脆性骨折

下一篇: 【骨质疏松诊疗研究中心科普周】血管里长“骨头”?骨质疏松如何影响心脏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