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对话冬奥赛场守护者 | “我们是雪道上的一团火”

发布时间:2022-01-26点击数 字体:

1.png

目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内正在进行哪些医疗保障的准备工作?

梁学亚伴随着数十台造雪机发生的轰鸣声,2个月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迎来首次造雪,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赛事保障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如今,日历翻到2022年的扉页,冬奥会的脚步也日渐临近。

1月9日,位于北京延庆小海坨山的赛道开始造冰状雪。这种雪面近似于冰面,又硬又滑,比其他雪面滑行速度更快。此前,医疗队还从没有在真正的冰状雪上开展过工作。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让各位滑雪医生抓紧时间在这条正式比赛的场地上,进行强化训练,把滑行技能掌握好。

1个月前,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的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地进行了最后的训练和准备。越临近比赛,我们越是不能放过细枝末节。赛前,10余名负责医疗保障的外籍队员也将入驻。我们要尽快安排统一的医疗救援演练,在语言沟通、救援流程、技术方法等方面进一步磨合。

同时,我们对比赛中进行医疗救援的场景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预判。例如,遇大雪等极端天气,当直升机无法起飞,我们如何用最快速度将伤员转运到医疗站,再通过急救车送到定点医院。我们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分为约20种,并逐一进行缜密的桌面推演。接下来,在中外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再进行优化,敲定最合理、科学的医疗救援方案。

身为场馆医疗官,请您为我们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医疗队的大致情况和您的职责所在。

梁学亚2018年上半年,北京积水潭医院签约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定点医院,同时也是延庆高山滑雪项目医疗保障任务的主要承担机构。

2019年2月,来自北京市十多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组成了100多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医疗队,其中包括医疗官、副医疗官、滑雪医生,以及医疗站、救护车组、直升机医务人员等,专业覆盖了创伤、脊柱、关节、运动医学、胸外科、内科等运动损伤可能涉及的学科。北京积水潭医院此次共有40多人参与其中,他们都是医院的骨干,技术力量非常强大。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专家占70%以上,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占一半以上。

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医疗官,我身上的担子也很重,要负责组建医疗队,培训医疗队员,列好场馆内6个医疗站的医疗设备、耗材和药品使用数量清单,制定医疗队工作流程,落实防疫要求……场馆医疗是医疗官负责制,除了队伍建设,医疗官还要完成对医疗站“三区两通道”的搭建和布置,特别是人员流线不能交叉。从顶层设计到细枝末节,其工作强度不亚于筹建一家小型医院。

每天和雪山做伴,在小海坨山和延庆的保障房之间两点一线地往返。这样的生活,我已经过了将近4个月。前期有时还可以在周末回趟家,之后时间越来越紧张,下一次回家肯定要等到冬奥会后隔离结束了。

十几年前的北京夏季奥运会上,我曾参加过鸟巢开闭幕式的医疗保障工作,担任曲棍球比赛场馆、奥体中心、首体院训练馆的医疗经理,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也帮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我这个快60岁的人,从没接触过滑雪,看上去好像和高山滑雪这个充满速度与激情的项目有些格格不入。因此,2018年,我刚刚接到担任医疗官的任务时,心里是打了很多问号的。

从医疗保障的角度来说,高山滑雪项目算是冬奥会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雪道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你甚至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运动员的伤势如何,医疗保障的压力很大。过去这几年时间,每次听说要进行测试赛,我和队员们的心都会一下提起来。测试赛一结束,如果没有伤员,大家都会特别开心。在这个时时充满意外的赛道上,无论在雪道上实施就地急救,还是用直升机、急救车救援,都将是冬奥会医疗保障水平的集中体现。

1.jpg

高山滑雪项目的医疗保障任务难点在哪?

梁学亚本次冬奥会之前,我国没有任何高山滑雪医疗保障的经验,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接到任务后,医疗官通过参加北京冬奥组委的培训和学习,了解高山滑雪的运动特点和受伤机理,结合医学知识,将伤情进行了系统分类。

随后,我们组织医疗队员在北京急救中心接受院前急救培训,模拟高山滑雪出现的伤情种类,进行模拟演练和桌面推演,帮助大家形成肌肉记忆。2020年和2021年,医疗队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和“相约北京”高山滑雪邀请赛的两次测试活动,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熟悉赛道、掌握规则。

2.jpg

高山滑雪项目是所有冬奥会项目中速度最快、危险系数最高的。高山速降时,国际顶尖男子运动员的时速可超过140公里。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速度从眼前经过,你几乎只能看到他的影子。可想而知,在面对4年一次的冬奥会时,所有运动员都会拼尽全力冲刺,运动员受伤概率高达15%。

我国的冰状雪赛道是世界上难度极高的赛道之一,全长超过3000米,落差超过900米。滑雪医生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才能胜任在雪道上的滑行和急救工作,否则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在雪道上为受伤运动员进行夹板固定、心肺复苏等操作时,其手法与在医院或城市保障中有很大差别。极寒天气下,滑雪医生要贴身携带药品、针剂等医药器材,以防结冰,还要妥善解决运动员的失温问题。此外,在雪道斜坡上,救援队员必须保证自己不会滑下,还要确保医疗器材不会滑落。

比赛中,具体的医疗救援流程是怎样的?在此前的测试赛中,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梁学亚为了确保发生意外的运动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援,医疗队分别在场馆竞技和竞速赛道周围设立了8~10个FOP(场边医疗站),每个站点配备滑雪医生和救援队员。一旦运动员发生意外,会先由医疗站的1名救援队员进场检查伤情,根据受伤情况,及时呼叫滑雪医生进行处置。如果伤情较重,救援队员会配合滑雪医生将伤员用雪橇船转运到运动员医疗站进行救治。伤情危重时,将联合直升机快速将伤员转运至医疗站进行高级生命支持,随后送往定点医院。

作为医疗官,场馆的一切在我看来就像慢慢成长的孩子,队员们的信心也在训练和测试赛中逐渐增强起来。而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难度最大的救援,反而是一次相对简单的对运动员右侧肩关节脱臼的复位。

2021年年初的“相约北京”测试赛上,一名国内运动员发生了肩关节脱臼。虽然不是特别严重,但脱臼部位一碰就会导致极度的疼痛,伤者情绪烦躁,不允许医疗队员诊治。

常规治疗时,会先由医务人员为患者拍摄X线片,确定脱臼情况后再复位。但当时我们的医疗站里没有X线机,加之医疗保障工作刚刚开展,伤者又对治疗有抵触,大家一时不知道是应该将伤者送到定点医院还是就地治疗。

医疗队员只能先对运动员进行安抚,告诉他我们是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医生,有很丰富的脱臼复位经验。运动员慢慢听进去了,愿意把自己“交”给我们。这也让我们的医生有了信心,做好预案,很轻松地将脱臼部位成功复位,运动员连连道谢。

虽然脱臼不是非常严重的创伤,但这次的成功救治无疑提振了运动员和医疗队员的信心,鼓励了毫无经验且一直压力很大的医疗队员们。大家都相信,我们在医疗站内就能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处置好很多伤情,未来也能经受住冬奥会的一系列考验。

防疫工作具体是怎么开展的?

梁学亚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我们在场馆竞速区集散广场运动员医疗站和竞技结束区运动员医疗站,参考医院发热门诊“三区两通道”要求进行了科学设置。同时,为所有运动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按照二级防护标准提供医疗保障。

当疫情碰上重大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首先过关。因为冬奥会有其特殊性,运动员、滑雪医生都穿着雪靴、戴着雪帽,防疫要求肯定和日常医院内有所不同。缓冲区要设多长?医疗垃圾桶要放在什么位置?医疗站内的窗户和门怎么开?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关键。

比如,我们在医疗站诊室的门窗上就下了大功夫。第一,大门要冲着雪道,越近越好,急救贵在一个“快”字。第二,诊室设置两个能相互对流的窗户,每半天通风1小时。第三,门要够高、够宽,不设置门槛。外国运动员身材比较高大,担架或急救床要能被直接推着进出。

另外,医疗队马上要迎接10多位外籍队员。我们为他们设置了专门的休息室。在协同工作的场所,工作人员须保持1~2米的距离。

队员们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怎么克服的?

梁学亚:在我印象里,所有医疗队员们都为自己能参与到这场重大赛事中来而感到荣幸,始终积极、热情,就像一团火。

2次测试赛和4年的培训下来,我们队员中确实也有很多人遭遇过伤病。滑雪医生在4个雪季的滑雪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中,有十几个人受伤。有的做了手术,恢复后又开始训练。

别看这群人平均年龄已经40多岁了,但每次投入工作中,大家就像小孩子一样,彼此信任,内心非常单纯。

3.jpg

陪着大家一起工作、培训和演练,我最深的感触是,所有队员都以承办一届成功的冬奥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对自己考虑得极少。大家心里想的是同一件事:冬奥会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一个窗口,绝不能因为任何一个失误影响祖国的形象。

生命至上。任何大型赛事都离不开医疗保障作为后盾。虽然身担重任,但经过多次考验和无数的训练,对“这场仗”怎么打,我们充满信心,也愈加笃定。我们会在冬奥会上展现中国医者风采和中国力量。

来源丨健康报

编辑丨靳晓方 于淼


上一篇: 【冬奥保障】急诊科开展实战演练 优化冬奥接诊流程

下一篇: 和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