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概况 >> 名人堂 > 正文

烧伤科专家:孙永华教授

发布时间:2022-02-14点击数 字体:

孙永华1.jpg

孙永华教授,河北沧州人,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教授,著名烧伤科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54年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5年转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本科,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被评为“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国家人事部、国家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9年中华医学会授予专家会员荣誉称号和中国烧伤医学终身成就奖。曾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奖和北京医学会工作贡献奖。

事迹——

孙永华,男,回族。1933年出生于河北沧州,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教授。

1954年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5年转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本科,1984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以洪堡学者身份赴德国土比根大学创伤事故医院和亚琛科技大学医学院研修,1985年参加了德国航天部和宇宙医学部联合召开的烧伤学科研究规划的讨论。1986年回国继续在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任主任医师、教授,科室副主任兼支部书记。

从事烧伤外科专业50余年,成功地抢救烧伤面积超过80%以上严重烧伤数百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创面修复和电烧伤的治疗中,采用自体血管游离移植重建血运救治上肢严重高压电烧伤,发明自体表皮异体真皮混合皮浆游离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使用先进技术保留手指骨长度,在修复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做出了重大贡献。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他就注意到营养与烧伤治疗的关系,认识到严重烧伤病人胃肠功能的改变成为影响救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烧伤病人消化系统临床症状、体征以及部分尸检材料进行分析,提出严重烧伤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意义,1964年在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分会年会上报告,随后同营养科中医科合作研究,开展对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探讨,提出了烧伤患者营养支持应该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相结合,肠内营养为主,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的观点,并运用到临床实践,提高了救治成功率。1995年同蒋朱明、周业平教授合作,率先在国内最早开展了严重烧伤人应用生长激素调理代谢和促进创面修复的研究以及谷氨酰胺改善肠粘膜屏障的系列研究。

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7部,参与撰写专著22余部,获科技成果奖28项,其中1978年中国首届科技大会奖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卫生部及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十五项。1966年在核基地参加实验研究荣立三等功。

1978年以来,协助烧伤医学专科开拓者和奠基人史济湘、黎鳌、盛志勇、汪良能、方子杨、常致德、杨之骏等创办了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组、学会和学术刊物。1979年,接受国际烧伤协会秘书长的邀请,同史济湘、汪昌业、杨之骏组成中国第一个烧伤医学代表团赴美出席国际会议。

1985年以来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烧伤外科学会委员、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危重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基金和新药评审专家,中华烧伤外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常委及中国医刊编委。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总编。

多次主持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到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法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讲学。1998年同赵克森教授接受中国台湾同道邀请赴台开通了海峡两岸四地烧伤学界学术交流,获得了中华医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奖。

1999年,荣获北京市第四届和国务院第三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2009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烧伤专业首届终身成就奖和专家会员荣誉。2010年获北京医学会工作贡献奖。

上一篇: 烧伤科专家:汪昌业教授

下一篇: 烧伤科专家:张明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