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室介绍 >> 特色技术 > 正文

【积医科普】发现胆囊腺肌症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08-30点击数 字体:

胆囊腺肌症又称胆囊腺肌增生症或胆囊腺肌瘤,有文献将其归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但其影像检查和病理形态具有非常特征性的表现,与其它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明显差别。

发病情况

胆囊腺肌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0岁以上的女性较为多见,文献报道的发病率为2.5-5 ,占全部胆囊切除术者的19%,我们回顾性分析6336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信息发现病理证实的胆囊腺肌症有205例,占全部患者的3.2%,平均发病年龄为57岁,女性患者占56.5%

分型

根据病变的发现部位和范围,胆囊腺肌症可分为三型:

局限型最常见,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局灶性增厚,多见于胆囊底部;

节段型多位于胆囊体部,形成一个环形狭窄环,导致分隔胆囊的形成,近端囊腔内的胆汁易淤滞形成结石;

弥漫型较少见,整个胆囊壁弥漫性增厚。

发病原因

胆囊腺肌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的病因包括:远端胆道狭窄或神经源性功能障碍,胚胎期胆囊芽发育不全,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胰胆管汇合异常,雌激素等。

病理表现

胆囊上皮和肌层过度增生,黏膜上皮陷入肌层形成胆囊壁内憩室,即罗-阿氏窦(RAS),胆汁可在RAS内淤积或经慢性炎症形成结石。

临床表现

胆囊腺肌症患者大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性胆囊肿块或胆囊壁增厚,并通常与胆囊炎、胆囊结石同时发现。

检查方法

超声是诊断胆囊腺肌症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局限型腺肌症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节段型形成节段性增厚,增厚部位囊腔变窄,呈“葫芦状”,近端囊腔常合并结石;弥漫型较少见,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内壁凹凸不平。明显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小囊状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或彗星尾状强回声是胆囊腺肌症的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CTMRI也用于表现不典型的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主要协助排除胆囊癌。

化验检查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价值不大,如果出现CEACA199等指标的异常升高,需警惕胆囊癌的可能。

诊疗建议

胆囊腺肌症属于良性病变,但有学者将其归为癌前病变。发现胆囊腺肌症以后,是否需要尽快手术尚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大多数专家给出的建议如下:

•如果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腺肌症,怀疑可能为恶性者,建议进行切除胆囊。

60岁以上有胆囊结石和节段型腺肌症的女性,应该手术切除胆囊。

•对于有症状者,无论是否合并胆囊结石,都是胆囊切除术的指征。

•不存在以上情况的无症状的胆囊腺肌症患者建议观察,每半年复查一次超声,观察过程中发现病变范围进行性增大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如果是胆囊切除术后病理偶然发现胆囊腺肌症,则无需其他治疗。

专家介绍

0831a8.jpg

高鹏骥

主任医师

普外科副主任

擅长:肝胆胰肿瘤的临床诊治和胆石症的微创外科治疗

出诊时间及地点:周一上午胆石症和胆道疾病专病门诊(新龙泽院区);周二下午和周五下午专家门诊(回龙观院区)。

文丨普外科 高鹏骥

图丨网络

编辑丨靳晓方 于淼

校对丨于淼


上一篇: 灵感来自港珠澳大桥,骨内壁重建术为股骨残端重建世界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下一篇: 【医疗技术】北京积水潭心内科团队顺利开展系列新技术,为京北地区人民“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