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烟日丨写在5月31日的“烟草小史”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个日子的来源也颇有故事。最早是在1987年11月,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但同时4月7日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所以在1988年实施时发现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其他活动主题相互影响了。在1989年把“世界无烟日”调整为5月31日,因为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所以当时的也有人提出了“为了孩子的明天”作为无烟日的口号(我有时总喜欢把这个口号调整为“为了明天的孩子”)。
烟草起源于美洲,美洲印第安人在一开始的时候把它当作治疗蛇虫咬伤的药物,后来也逐渐用于祭祀。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在美洲接触到烟草后引进到欧洲,逐渐传播到世界范围广泛种植。引入欧洲时仍是把它当作一种药物,尼古丁是当时法国驻葡萄牙大使的名字,当时他把烟草寄给法国王后治疗头痛,也因此他的名字和烟草紧密联系上了。由于当时欧洲人把烟草当作包治百病的“神药”,在英国甚至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到药店购买。
葡萄牙占领菲律宾以后,烟草才传入中国,大约是16世纪中叶明朝万历年间。开个玩笑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皇帝有很多酒后失德的,而没有几个因为烟瘾大发“咔嚓”大臣的原因。明末时因“烟”“燕”同音,崇祯皇帝觉得“吃烟”不详于社稷(明成祖朱棣首封燕王,定都燕京),曾两度戒烟,禁止官员在衙门内吸烟,私藏或出售烟草均有被处死的可能。不过这次“禁烟”的效果并不明显,很快,明就亡国了。而在当时的关外满洲,八旗子弟也纷纷吸烟,“瘾君子”积于军营,极大的影响了战斗力,所以当时的后金政权也发布了禁烟告示,违者重罚。在开始的两个月内,尚能严格执行。但是,如同历朝历代的“禁酒令”一样,完全阻挡不当成瘾的人,不久后,后金就主动撤销禁烟令,允许民众自种自吸,只要不去朝鲜购买即可。清朝初期曾在京城的一些范围内禁烟,如紫禁城内的仓库、坛庙等地方,但仍慢慢流行了起来,乾隆时京城中的达官贵人就有很多手不离烟(是不是想起了“纪大烟袋”)。那时候流行的还是烟草,直到1897年(清光绪23年),美国人菲利克把香烟带到上海售卖,一下子使得香烟在中国流行了起来。由此可见,香烟在中国流行、传播的时间并不长。
自从烟草流行以来,对于其有利有害,就众说纷纭,但谁也拿不出一个有效的证据出来证实这个事情。直到进入20世纪,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烟草的危害性。1939年科隆大学的穆勒第一次报道了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吸烟的危害性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1950年英国和1964年美国发表了“吸烟与健康”的报告,报告分析了流行病学研究、烟草消费趋势、烟草化学成分及其致癌性、吸烟对试验动物的影响;吸烟对人和动物的病变机理等多方面的资料,明确提出了吸烟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特别是与肺癌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虽然不同的层面都在呼吁禁烟,但由于种种利益原因,同时也因为人们自身对嗜好品和刺激品的依赖,给烟草的传播提供了广大的空间,使得禁烟总是成为一个“空想”。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肺只是吸烟损害中的“冰山一角”。2017年我们国家排序前五的死亡原因: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吸烟都是导致这些疾病的重要原因。香烟中的某些有毒物质,比如说镉,甚至可以改变精子中的基因影响到下一代(您知道我为啥在第一段时改人家的口号了吧)。
5月31日,在“世界无烟日”写下这篇“烟草小史”,作为规劝大家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的首篇科普,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远离香烟,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出诊信息
每周一上午 新龙泽院区
每周二上午 新街口院区
每周二上午 回龙观院区
供稿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编排丨于淼
校对丨于淼 张驰 陈梓凡
审核丨靳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