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就医指南 > 正文

积医科普丨健康过“五一”,春夏交替谨防这些传染病

发布时间:2024-04-30点击数 字体:

“五一”小长假将至,很多家庭选择外出旅游、与亲朋好友聚会等方式度过愉快的假期。但随着人口流动及人口密度的增加,人群感染传染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大。那么,在春夏交替之际,出游时容易感染哪些传染病?应该如何预防呢?

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细菌感染性传染病

细菌感染性传染病是由埃希大肠杆菌、志贺菌、霍乱弧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腹泻, 每日大便次数超过3次,可为稀便或水样便,也可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其它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除细菌感染外,还有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患者常有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常见的有轮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

主要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安全,确保饮食清洁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吃水果要清洗、削皮,不吃流动小摊贩出售的食品等,防止“病从口入”。洗手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通过接触传播病原的风险。

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播的疾病

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高发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及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及疱疹以及全身发热。某些重症病例中可并发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少数极度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风险大。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人体并导致该病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免疫力较弱的婴幼儿更容易感染该病毒。春夏季为高发期。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其他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咳嗽以及可伴随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潜伏期一般为35天,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播、粪口传播以及通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疱疹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

主要预防措施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戴口罩,定期清洁和消毒儿童常接触的物品和场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咨询医生,了解手足口病疫苗接种情况,以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蜱叮咬

我国大部分地区4-9月为蜱活跃期,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但蜱可传播一些传染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疆出血热等。经蜱传播的疾病早期常有类似症状,发热、发冷是最常见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

主要预防措施

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涂抹驱避剂等,避免在蜱栖息地活动。一旦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蜱,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咨询。

蚊虫叮咬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热疫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地区,具有典型的输入性、突发性。该病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每年的5月至11月是登革热的传播流行季,流行高峰是7月至9月。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高热、“三红”、“三痛”、皮疹。突发高热,体温可升至39℃ ,甚至40℃。三红,即面部、颈部、胸部潮红;三痛,即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皮疹表现为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疟疾

疟疾是一种以寒战和高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我国民间俗称“打摆子”。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患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大汗、头痛、四肢酸痛和乏力等,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的在一定的潜伏期后,症状会反复出现。严重时,疟疾能引发贫血、低血糖、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主要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关键,去疫区旅游或工作的人,准备宽松、浅色的长袖衣裤;准备含避蚊胺、避蚊酯成分的驱蚊剂。外出时,避免叮咬。

供稿丨感染疾病科 宋立斯

编发丨宣传中心


上一篇: 护理科普活动周丨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需警惕椎体压缩性骨折

下一篇: 积医科普丨假期出国游玩,当心这种疾病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