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建设 >> 党建动态 > 正文

健康为党工作5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孙永华教授访谈实录

点击数 字体:

编者按: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一代又一代优秀党员前赴后继,奋斗终身。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筚路蓝缕的建国初期,还是创新发展的奋斗新时代,他们坚定信念、舍生忘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虽然如今已到暮年,但他们身上那种铮铮铁骨和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了更好地学习、纪念他们,北京积水潭医院推出《光荣在党50年》专栏,把身边老党员代表的故事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更多年轻党员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贡献力量!

3.jpeg

健康为党工作50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老党员宝贵的红色基因,北京积水潭医院团委有幸邀请到烧伤科专家孙永华教授进行了一次采访。让我们走进孙教授,了解老一辈党员的心路历程,感受他充满爱心的生命力量。

孙永华:

今年是2021年,是咱们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想一想咱们党百年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历是非常波折的,我们好多先烈为了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付出了生命。最近我学习党史,看了咱们电视转播的《钢铁是怎么铸成的》,真的使我感慨很多。没有我们先辈的奋斗和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美好的幸福生活。

我今年已经88岁了,我生在旧社会,小的时候是正在抗日时期,那个年代我们遭受的帝国主义的压迫,我当时在父辈的影响下,产生了爱国抗日的思想。我记得我10岁那年,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同班同学陈祖汉,他父亲是外科医生,我父亲也是医生,相似的家庭背景使我们聊天非常投机,我们谈起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爱国,对于民族所受的压迫一定要进行抵抗。所以当时就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我们慷慨激昂,在那个时候就产生了爱国主义精神。

1945年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过了几年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真是欢天喜地!那时候我初中二年级,在看刘胡兰、黄继光,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们的电影和小说,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英雄们的形象充满在自己的心里面。在他们的感召下,我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一名团员。在共青团的教育下一步一步成长, 1954年我高中毕业,组织上培养我去留苏,所以我就考上了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由于中苏关系的原因,我们那批人,有一部分分配到清华大学成立的工程物理系;还有一批人在北大主要搞化学,也是为国防服务。我们的国家受压迫太久了,必须要有自己的工业,增强自己的国力。因为我父亲是医生,我也想学医,我们当时有6个同学希望学医,组织上分配我们进入了北京医学院。我们那个年代的学习,除了学习课程以外,还下乡,下工厂劳动,参加社会主义改革等很多活动,包括十三陵水库的修建,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的建筑等。可以说,我是在工农兵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些经历促使我一定为国家和人民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在大学时期的口号是“健康为党工作50年”,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哪里需要我们就到那里去。大学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了北京,来到了北京积水潭医院。进入北京积水潭医院给我记忆最深刻的第一堂课,党委书记亲自接待了我们这些年轻的毕业医师,给我们讲北京市的卫生建设与积水潭医院的发展前景,这一堂课虽然时间只有半天,但是深刻地印在了我脑子里,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讲出来。

第一条,建国后北京市委提出北京市要建立几所新的医院,一定要是综合性的医院。医院都要方便老百姓看病,在综合医院中要突出重点科室,要别人一听就知道这个医院在哪里,像积水潭医院,宣武医院,崇文医院,朝阳医院,一听就知道在哪了。所以当时领导思路非常清晰,全是为民着想。当时提出口号,我们建院以后,争取比较短的时间达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积水潭医院成立4年,就达到全市和全国的红旗医院!北京新建的各综合医院都有自己的专科特色,让老百姓看病方便了。

第二条,在实践当中,采取又红又专规划,要求青年医生红在病房,专在病房。我们战场就是在病房,所以在政治上要有发展,要相信党,跟党走,执行党的决议。要在技术上达到一流,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党委书记的一席话,核心是为民着想,一切为病人,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指导我一生。当时领导和我们一起学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每周三下午四点在四楼礼堂,书记带着我们学,有什么问题,一起讨论,那种气氛真的使我们感受特别深,我们就在这个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创伤骨科刚建立的时候只有矫形骨科创伤骨科1958年成立烧伤科1959手外科小儿骨科,还有理疗科相继建立,这几个加在一起叫创伤骨科。积水潭医院的特点,我们有个大急诊和创伤急诊两个急诊,就说明了即注意了综合性又注意了专科性,所以互相影响,促进,也方便了百姓。

当时我被分到了烧伤组,我们烧伤科19585月成立,527日收的第一个病人,烧伤面积75%,是镁粉烧伤,烧得很深很重。过去烧伤在大外科里面就看看烫伤,小面积的,重症的病人根本没接触过。在既没有资料又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这个病人治疗的难度是非常大,全院总动员共同抢救这个病人。当时还不止咱们积水潭医院,又把全市的中医西医请来会诊,这个病人活了10天,最后没有抢救过来,大家心情十分沉重。529日,收治第二个病人,炼钢工人,烧伤面积百分之五十几。院领导教导我们:“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不要怕,努力努力再努力!你们要上天,我们给你们搭梯子!”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终于把第二个病人抢救成功了!

4.png

孙永华教授(右一)为患者进行手术

那时候大炼钢铁,烧伤病人猛增,上海瑞金医院成立抢救组,抢救了钢铁工人邱财康,烧伤面积89%。那时候国外的权威人士认为,烧伤面积超过80%就无法救治。89%治不治?瑞金医院的医生们回答:“一定治!”祖国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他们克服困难,打破框框,做到了外国人做不到的事情,救治成功了炼钢工人邱财康,创造了世界新纪录。

1958年,我们去上海学习取经,回来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讨论研究。我们总结了三条经验。第一,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勤于总结,敢于突破。第二,大面积烧伤最重要的是休克期平稳渡过,一定要把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处理好。第三,抗感染对严重烧伤病人来讲要贯彻整个病程,并且影响生命的重要环节。我们总结了以后就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攻克难关,一步一步前进。

到了1961年,我们这个平均年龄27岁的抢救组,包括一名党员、四名共青团员,吃住在病房里,详细观察病情,连续抢救5名烧伤面积80%以上的严重病人,其中一个烧伤面积96%,我们把他们全部抢救成功了!1963年底,我们总结了一下抢救成功烧伤面积80%以上的伤员17名。北京市副市长亲自为我们写了社论,登载在《前线》。1965年,《人民日报》报道了一篇以“为革命要会革命”为题的文章,就是报道我们积水潭医院年轻医生救治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的奋斗事迹。同时,《人民日报》头版写了社论“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唯物辩证法”,讲到了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头脑对待医疗实践,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

我举一个小例子,1964年我到东北吉林市会诊,这个病人是个电厂职工的6岁孩子,掉进了电厂热水池,全身100%的烧伤,我同当地医生经过奋战抢救成功了,他父亲给孩子取名叫党生。其意义是党派来的医生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通过这个病人的抢救,将党的关怀送到人民的心坎里。所以医生,尤其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医生,一定要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仅仅在技术上成长,同时更重要的要体会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也更加坚定了入党的信念。医院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帮助我提高思想觉悟,并作我的入党介绍人,介绍我入党。1965531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在工作中,我要为病人着想,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而且要敢于战斗,勇敢面对困难。当时我是团的支部书记,在科内组织青年医护人员学习,逐渐形成了好的优良作风,并提出“一全三大四不怕”。“一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大”,大破形而上学,大讲唯物辩证法,大干科学实验研究;“四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敢去突破。我希望科室形成优秀的传统,指导医疗实践,促进几代烧伤人的发展。

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是全国成立最早的烧伤科之一,为我国烧伤领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就拿我个人来讲,从1998年科技大会召开,我个人就获得了28项科技成果奖。我们烧伤科同道们,以人为本,团结聚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获有48项,国家级的、市级的以及卫生部的科技成果奖,还有4项三等发明奖。我们科室特别注重人才培养,促进了积水潭医院烧伤事业发展,在国际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在1979年受国际烧伤协会秘书长邀请,我院和瑞金医院的专家代表中国烧伤医学代表团赴美国参加会议,在学术会议上宣传了我们中国的经验,引起了巨大反响,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我们中国烧伤事业的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也反应出我们党在各个领域当中的重要性。我们医院的创伤骨科手外科脊柱外科小儿骨科等科室也同样取得了响当当的成就,在全国排名第一或者是名列前茅,受到了人民的称赞和爱护。虽然如今我已退休,但我履行了“健康为党工作50年”的诺言,我觉得为人民服务没有句号,至今依然身体力行地为人民做些事情,为党的事业继续奋斗。

人物简介

5.jpeg

孙永华

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教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入党时间:19655

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烧伤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烧伤外科学会委员、秘书、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危重病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基金评审专家,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副主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北京医学等杂志的常务编委;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总编,国际烧伤学会和中德医学会委员。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7部,参与撰写专著20部,获科技成果奖28项,其中国家第一届科技大会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成果奖7项、北京市科技成果奖8项、北京卫生局科技奖8项、总后勤部科技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1项。1966年在核基地参加核实验研荣立三等功。1984年获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2009年中华医学会授予专家会员荣誉称号和中国烧伤医学终身成就奖。曾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贴。曾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奖和北京医学会工作贡献奖。

整理丨院团委

联络丨离退办

编辑丨靳晓方 于淼


上一篇: 【党史回眸】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下一篇: 【支部活动】保卫处党支部参观首都博物馆“伟大征程”展览